香港中文大學性小眾研究計劃昨日(13日)發表研究報告,指出在與另一半有穩定關係的性小眾當中,70%表示希望與伴侶結婚,另有54%受訪者憂慮他們與伴侶的關係,會影響他們的工作機會,約33%人士表示因其戀愛關係,在餐廳或商店遭到較差對待。中大性別研究課程副教授孫耀東表示,香港在法律上未承認海外同性伴侶關係,令性小眾活於壓力和恐懼,政府不應對確立關係的性小眾人士置之不理。
【新聞有價 記者有格 立即訂閱:https://bit.ly/3wGQh7c】
中大學者於2023年5月至8月期間透過互聯網訪問908名性小眾人士,當中455人與伴侶有穩定甚至法定的關係。在這些擁有穩定關係的性小眾受訪者中,70%人士表示「想」或「非常想」跟目前的伴侶結婚,以年輕受訪者比率較高,約12%人已在海外或透過互聯網註冊結婚或民事結合。
調查涵蓋一些性小眾在生活上遭遇的困難,多達94%受訪者表示擔心一旦伴侶出現健康問題,醫院可能不承認其伴侶身份;54%受訪者稱擔心與伴侶的關係,會對工作構成負面影響;33%受訪者表示曾因戀愛關係,在餐廳或商店受較差待遇。
調查亦訪問146名性小眾人士的家長,當中70%表示非常擔心子女因其性傾向致晚年沒人照顧,54%表示非常擔心子女無法獲得快樂的人生,62%家長表示同意或非常同意香港承認同性婚姻,只有10%受訪者不同意。
海外同性伴侶「替代框架」最遲10月需公佈
終審法院2023年就岑子杰案要求政府就海外註冊同性伴侶設立「替代框架」,兩年限期將於今年10月屆滿。孫耀東指出今次調查中已自行註冊或民事結合的伴侶較其估計的多,反映不少性小眾人士仍視婚姻為重要制度,政府不能「唔理呢班人」,促請港府盡快公佈「替代框架」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