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重開門戶後,旅遊業成為最火熱行業之一,出國旅遊更是不少人的首選。民眾紛紛踏上旅途,普通人家選擇去泰國或寮國、富裕的則會北上俄羅斯或乘郵輪遊北極圈,平有平玩,貴有貴享受。不過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指出,數以十億計美元正以旅遊度假名義從中國外流,中國人出境觀光愈多,資本就外流得愈嚴重。
【新聞有價 記者有格 立即訂閱:https://bit.ly/3wGQh7c】
最新1期的《經濟學人》中的「金融與經濟」欄目,刊登了1篇題為「為何愈多中國人旅遊等同資金外流(Why more Chinese tourism mean more capital flight)」的文章。文中提到現在中國人都十分渴望外遊,攜程旅行網(Ctrip)1個月內受訪問次數為開關之前的4倍,學生也在尋找海外就學機會。
根據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指,如果中國旅遊模式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今年中國旅遊支出將增加1,600億美元(約12,500億港元)。
《經濟學人》分析,在因COVID-19疫情封關3年後,中國出現這種旅遊熱潮可以理解。不過除了陽光海灘、購物及求學等明顯旅遊動機外,還有1個隱藏動機:偷偷把錢帶出中國。
《經濟學人》繼指,中國資本管制限制國民買入外幣的數目,不過就可借出境遊或留學來掩護金錢轉移行為。《經濟學人》舉例指,中國當局2017年就曾舉報天津某人如何取得39張銀行卡,並以海外就學名義提取超過240萬人民幣(約港幣273萬元)。
美國聯儲局在2017年的報告中,試圖估算透過這類管道流出中國的資金總金額,檢視了20個熱門目的地的數據,包括國際收支帳、旅客數量、中國旅客一般會花多少錢的調查,藉此比較中國國際收支帳上的出境支出,以及目的國報告的入境支出。
原則上這2個數據應該要相符,但自2014年起,2者開始出現差距,到2015年已相差有1,000億美元,相當於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報告又發現,中國報告的旅遊支出,與經濟模型的預測值也有很大落差。
自此之後,北京當局加強管控中國資金、更加仔細地審查交易。他們也修改過往數據,把旅遊支出數據減去一些非法金融交易,然而可疑落差依然存在。中國的旅遊支出數據,還是超過目的國與全球資料來源的數據。
法國外貿銀行2月14日公佈的報告則估計,2020年雖然中國的旅遊人數驟降,2者之間還是有大約680億美元的差距,相當於中國GDP的0.5%。
《經濟學人》指出,中國重開國門,逃避資本管制的機會將隨之增加。人民幣現時表現穩定,且今年經濟看似能強勁成長,但中國家家戶戶已在疫情期間累積大量存款,而傳統上中國財富偏好的房地產市場卻欲振乏力,明顯反映不少中國人會想讓自己的資產分配得更加多元化。
可以想像,不少中國人一方面透過旅遊來開拓視野,另一方面也想透過旅遊豐富自己的資產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