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貢一幢村屋近月以1300萬元成交,離奇的是3日前該村屋放盤價僅是980萬,在樓市低迷下,竟然有「水魚」主動以高出3成價錢來接貨?究竟當中有何乾坤?又有無陰謀?
該幢三層高村屋今年6月以1300萬元成交,堪稱逆市奇葩,亦成為西貢區地產代理界的焦點。該區經紀A先生指,原業主起初給了逾5間地產代理公司放盤,因他急需錢,遂以980萬放售,當時銀行估價約是1500萬,但放盤3、4日後,其中一間代理公司便稱成功售出,A先生當時不以為意,他後來才發現,物業成交價竟是1300萬,足足較放盤價高出3成。A先生說:「我們覺得很奇怪,以一個不用1000萬的放盤單位來說,突然有人多付300多萬元買,很不合常理! 有那麼傻的人嗎? 」
A先生其後取得村屋的臨時買賣合約,發現經紀佣金並非樓價1%即13萬元,而是9.7萬元,他質疑:「是否實際成交價只是970萬,所以經紀只收9.7萬元佣金,而非13萬?」
A先生之後再查看田土廳文件,發現新買家向財務公司成功申請到最高1050萬的按揭額,A先生懷疑有人藉著寫高成交價,來騙取銀行按揭,讓他可以極低甚至零成本買入村屋。
據資料,新買家以公司名義買入,而該公司是從事物業投資,該公司於6月成功買入村屋後,隨即放盤,將地下連1樓合共以808萬放售,並由上次成功撮合世紀交易的經紀負責。
我們於是扮作買家,約該經紀睇樓,傾談下,他推介我們改為買1、2樓連天台,開價880萬,當我們提到想付少些首期時,他就教路如何泵大成交價,他指:「當作我寫(成交價)1000萬,銀行借出8成,你可借到800萬,但枱底價是850萬,變相你只需拿50萬出來便可! 」
被問到是否很多人這樣做? 他稱:「很少,通常我們會找一些相熟的律師樓,大家(買賣雙方)坐下寫一張紙,大家簽好,例如我當作成交時少收你50萬,當是給你維修保養、換磚,有這樣做的,但要低調囉! 哈哈! 」該經紀更指,這做法需要買賣雙方配合,記者遂叫他先問問業主,但他稱:「業主跟我稔熟,OK的,若不OK,我不會跟你說(這做法),放心! 」
不過買賣雙方若真的這樣做,隨時犯法的,前年4月廉署就起訴一名買家和兩名地產經紀,涉嫌串謀詐騙,指他們虛報物業成交價,從而騙取銀行按揭。A先生已經就今次事件,向地產代理監管局投訴,但究竟當中是否有人違規甚至欺詐? 就要待相關部門調查。
就這宗村屋奇案,我們找來2位地產界和財經專家解構一下。香港按揭轉介創辦人兼資深物業投資者King Sir認為事件有3個可能性:
可能性一:買家和業主都減了經紀佣金
King Sir指:「原本成交價1300萬,1%經紀佣金,應是13萬,但買賣雙方同意減少佣金,各方只支付9.7萬元,而經紀又接受。」不過King Sir指,這個可能性的機會較微,「因為經紀佣金多數是減半或是完全不支付,很少會那麼零碎,9.7萬元的。 」
King Sir指:「原本成交價1300萬,1%經紀佣金,應是13萬,但買賣雙方同意減少佣金,各方只支付9.7萬元,而經紀又接受。」不過King Sir指,這個可能性的機會較微,「因為經紀佣金多數是減半或是完全不支付,很少會那麼零碎,9.7萬元的。 」
可能性二:買家要求業主將成交價寫成1300萬,從而獲取更多按揭
King Sir指,這種做法不只二手盤,連一些發展商新盤也有類似做法,他稱:「現時市況下,發展商不想減價,怕影響之後的貨尾銷情,遂以從前市價高出2至3成來出價,但之後退回給買家,買家實際可能只需付樓價7成價錢,但這是否騙按揭? 這存在很多灰色地帶,很難一概而論!」他亦指,這種做法可托高樓價,「物業的表面價格高了,以今次村屋為例,當拆售時,每層以400多萬元出售,下一手買家覺得自己也是以市價買入,或業主減至400萬賣給他,作為買家便覺得便宜了。」他指,即使現時市況低迷,但仍有些短炒成功個案,「例如你買入的物業原本價值500萬,有業主因急需錢,願意減價3、4成賣給你,可能是300萬、350萬元,作為投資者或炒家將物業接回來後,以較市價平10至20%轉售,可能已有人接貨,而炒家便可從中獲利2成。」
King Sir指,這種做法不只二手盤,連一些發展商新盤也有類似做法,他稱:「現時市況下,發展商不想減價,怕影響之後的貨尾銷情,遂以從前市價高出2至3成來出價,但之後退回給買家,買家實際可能只需付樓價7成價錢,但這是否騙按揭? 這存在很多灰色地帶,很難一概而論!」他亦指,這種做法可托高樓價,「物業的表面價格高了,以今次村屋為例,當拆售時,每層以400多萬元出售,下一手買家覺得自己也是以市價買入,或業主減至400萬賣給他,作為買家便覺得便宜了。」他指,即使現時市況低迷,但仍有些短炒成功個案,「例如你買入的物業原本價值500萬,有業主因急需錢,願意減價3、4成賣給你,可能是300萬、350萬元,作為投資者或炒家將物業接回來後,以較市價平10至20%轉售,可能已有人接貨,而炒家便可從中獲利2成。」
可能三:經紀真的找到客人願以1300萬買入
King Sir指:「經紀知道業主的底價是980萬,他可能游說業主,如果他以超過980萬元售出,每多出1萬元,業主就要攤分若干百分比給他。作為業主是沒所謂的,因賣價高些,他可賺多些。」不過他認為在淡市時,這情況的機會很微,因願意支付比放盤價高的人不多。
King Sir指:「經紀知道業主的底價是980萬,他可能游說業主,如果他以超過980萬元售出,每多出1萬元,業主就要攤分若干百分比給他。作為業主是沒所謂的,因賣價高些,他可賺多些。」不過他認為在淡市時,這情況的機會很微,因願意支付比放盤價高的人不多。
因此, King Sir認為第二個可能性的機會較大。此外,翻看一份相信是新買家和財務公司的借貸文件,發現財務公司就該幢村屋的估價是1400萬,而買家暫時借了800萬,還未借盡田土廳所列的1050萬貸款額,不過利息一個月就要1.3%,即一個月利息逾10萬元,King Sir認為若新業主未能盡快轉售,對他的財務壓力很大。
財經專欄作家渾水也認為該村屋交易個案很奇怪,「目前樓市並非成交活躍,標價980萬,成交卻1300萬,已很神奇,標價一般會被人壓下去,很難在逆市下造出更高成交價。」他指這種操作令人想起上一個樓市周期,「有些樓盤透過不斷左手交右手摸貨,將樓價不斷疊上去,從而令整個區域的樓價被炒起,然後再找買家接貨,由於政府現時已撤銷辣招,投資者短期內空手買入再套出去的成本低了很多。 」他指:「現時市況下,站在這班人的角度,如不這樣做,也沒其他方法,否則物業價值會漸漸被陰乾,如果進行這樣的流轉,至少物業的估價不會被削弱。」
就今次事件,我們向地監局查詢,他們回覆指,已接獲有關投訴並正作出跟進,不評論個別個案。根據該局發出的執業通告,規定地產代理在協助客戶訂立「臨約」時,臨約內所述的樓價必須為有關交易的真實代價,無論是否應客戶要求,地產代理都必須避免降低或誇大交易的真實代價。倘若地產代理透過降低臨約內所述的物業真正代價,以協助客戶詐騙政府印花稅,或透過誇大樓價來詐騙買方的融資機構,以獲取更高的按揭貸款額,該地產代理及其客戶均可能違法。
我們向涉事的地產代理公司查詢,但至截稿前仍未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