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情痕到癲,直情係痛苦,成晚冇瞓,好痛苦呀!」Channel C記者相約苦主陳太訪問當日,正是事發後第七天,但她已服藥數天,左腳上的紅疹只稍微縮小了一點,由最大遍時每個紅疹有五元般大小,變回一元或五毫子般大小,但仍然相當痕癢,而且紅疹顏色變深呈瘀紅色。
【新聞有價 記者有格 立即訂閱:https://bit.ly/3wGQh7c】
陳太自言並非敏感體質,從未試過吃東西或服藥後,出現過皮膚敏感的症狀,所以當初她一直沒懷疑事件與新買的牛仔褲有關,而且,該牛仔褲買回家後,一定放在購物袋內。直至一星期後,她與家人外出吃飯,該褲僅僅穿着了數小時,便開始感到不妥,以為是家中塵蟎所致,遂立即做大掃除,又用塵蟎機吸勻全屋,並將牛仔褲拿去清洗。
沒料到往後三晚,她經歷了「痕」不欲生的可怕經歷,在病發第一晚,左腳由小腿至膝蓋上,長滿了十多個紅疹,痕癢難擋下,她又不敢用手抓,怕會令到病情更惡化,萬一抓損了感染細菌後化膿,情況將會更差。她只好整晚用手拍打紅疹,妄想以痛蓋過痕癢,打得全腳紅腫瘀青,但沒甚好轉。
陳太成晚輾轉難眠,叫苦連天。及至清晨,丈夫提議用冰敷,她遂想到用毛巾包着雪種,緊緊綁在腳上,「想用嗰種冰凍嘅僵凍蓋過,令佢冇咁痕!」最後弄致腿脹了一倍,又腫又硬的,苦不堪言。
直至在收衫時才發現端倪,由於陳太習慣洗衫時,將衣物都反轉底面,故在收衫後,看到左褲管內層有多處白點,圖形及位置跟其腳上的紅疹幾乎如出一轍,於是懷疑紅疹與牛仔褲有關。
其後,她去看皮膚科醫生,對方看到紅疹的情況也有點嚇呆,直言情況頗嚴重,需配方類固醇藥丸及藥膏,更開出安眠藥幫助她入眠。他估計,有可能是化學品或蟲卵所致,陳太大感無大奈:「好想知道係咩嚟,我自己經歷過咁痛苦,都唔想其他人受害。」
為了解情況,記者在採訪當日,到涉事的服裝店購買同款、同碼、同色牛仔褲作比對,發現兩條牛仔褲表面看如一般牛仔褲無異,但反轉後,發現同樣出現異常的白點,但分佈位置有點不同。記者購買的新褲,白點分佈更多,兩條褲管都呈現不規則的白點,令陳太大感震驚:「嘩!非常恐怖啊!」
記者其後將兩條牛仔褲交予化驗所,希望從化學品及細菌測試,找出導致陳太皮膚炎的原因,但根據化驗結果,並無驗出有毒成份,同時細菌數量亦處於正常水平,未見有異樣。
化學博士Dr. K.Kwong亦看過報告,亦同意化驗結果正常,他稱,一般衣服檢測會以驗出有否有毒成份作為基準,「檢測一種稱為Diazo dye(偶氮染料),因為一般來說,Diazo dye進入(身體)係致癌嘅,好耐以後才出現,不會一接觸就出事,應該機會唔高。」
到底牛仔褲內層的白點是甚麼?當K.Kwong仔細看過牛仔褲後,相信可能跟腐蝕性液體有關,「似係用一啲酸性或鹼性嘅嘢,造成爛嘅效果!」他留意到牛仔褲其中一邊褲管表面,近大腿位置有一些「爛牛」效果,「而家流行有啲服飾,佢有啲天然嘅窿,即是專登將佢造出天然嘅窿,係啲廠家專登造出來。」
他表示,一般做法是,在牛仔褲上灑下一些強鹼性的東西,以腐蝕布料造出「爛牛」效果,「類似哥士的嗰啲嘢,佢喺空氣中吸收咗二氧化碳,咁鹼性會降低,然後嗰種稱為碳酸氫鈉,這就會變成白色嘅,其實係水溶性嘅!」
他解釋,由於棉質布料是纖維素,亦即是葡萄糖,其結構是一個黏着一個,如鎖鏈般緊扣在一起,當纖維素遇上酸性或鹼性,會產生水解過程,會令到葡萄糖與葡萄糖之間的結構減弱,從而纖維素會斷掉,布料便會爛開。
因此,他提醒消費者在購買衣物後,不要立即穿着,最好是經過徹底清洗,以免衣物留有化學品的殘留物,又或者是塵蟎、細菌等,均會對人體皮膚造成致感反應,「愈深色嘅衣物就愈危險,愈近黑色就更危險。」原因是加入的化學劑更多,故此內衣褲要更為小心。
而皮膚及性病專科醫生馮偉傑看過陳太腳部發炎的相片後估計,導致她皮膚出現有敏感反應的,最常見是塵蟎,褲子放在貨倉內或惹到塵蟎,當消費者買褲後,未經清洗穿着,在步行時,人體會流汗,汗水會令塵蟎更易滲透到皮膚,因而產生過敏性反應;其次是布料有色素,在牛仔褲製造過程加入化學劑,雖然一般衣物出廠前會經過清洗,但未必完全洗淨,當穿上後,亦會隨人體流汗滲入皮膚導致敏感。
馮醫生稱,這種情況都頗常見,一般開出類固醇藥膏,抗敏感的口服藥丸以及大量的潤膚膏,大概一至兩星期便會痊癒。而陳太亦在服藥後約兩星期康復,惟至今腿上仍留有紅印。
事後記者向涉事的大型連鎖服裝店H&M查詢,該公司發言人稱非常關注顧客體驗,又稱儲存倉庫,每月都有定期做衞生清潔,而所有推出巿面的產品都通過品質檢測。H&M集團是AFIRM、ZDHC 及ChemSec Business Group等國際認可的專業化學管理機構成員,確保該公司的產品在整供應鏈上,經受不同性質的化學檢測,以合乎標準與規格。
事後,H&M派人到到Channel C收走陳太的褲子回去再做化學測試,但驗了一個多月都未有結果,本台記者會繼續跟進,倘收到結果再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