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想過紋身紋到生嘢囉,我覺得很難受!」21歲阿Cat去年9月,社交網站Instagram被紋身師Gwing Gwing貼出的日本女高中生圖案紋身吸引,遂花了3000元,找他將圖案紋在左小腿上。該圖案面積約一隻手掌大,但紋的過程中,Cat已感到不妥,「佢紋了5個多小時,用幼針替我上色,很痛!」
3年前開始紋身的阿Cat,身上有逾50個紋身圖案,紋身經驗豐富,她指過往紋身師都是用較闊的針上色,她當時曾問Gwing Gwing,但對方僅指自己習慣用幼針,Cat不以為意,但當紋完後,圖案卻「化晒」,數日後,紋身傷口的結焦較正常厚,半個月後更開始皮膚敏感、出現紅腫和痛,更漸漸長出1厘米大的肉瘡,且不停滲血,她當時懷疑是Gwing Gwing落針太深或者顏料不潔。
其後,Cat在網上發現至少7、8名苦主,同樣光顧Gwing Gwing出事,包括皮膚敏感、發炎、滲血等,遂跟紋身師理論,並要求退款,但對方僅稱對事件感遺憾,拒絕退款,「退得畀你就冇理由唔退畀其他人,個個都退……超出的能力範圍」,更指「無自稱過係紋身師,紋唔紋得過係你哋嘅判斷」。
對於涉事紋身師的不負責任回應,令阿Cat大感憤怒,更直言希望對方不要再做紋身師,「唔好再出嚟害人!」她事後曾多次求醫,服用抗生素、類固醇、消炎藥膏等,但都未能康復,肉瘡亦無縮小,周邊皮膚更出現很多像甩皮的情況,「好像長期被蚊叮,很痕,還有肉粒拮吓拮吓的痛,好像整隻腳爛了,肉粒很礙眼 ,想快些消退,快些搣甩它。」
另一苦主林小姐去年8亦被Gwing Gwing貼在社交平台的圖案吸引,而花2000多元,將圖案紋在手腕。「佢紋得很快,但我覺得他用過大力度,感覺他死鋤落去。」完成後在回家途中,她發現紋身開始流血,她形容這是首次、亦是唯一一次「爆血」,之後紋身傷口開始腫,多天不退,更出現痕癢,癢得無法入睡。醫生指她可能對顏料敏感,加上紋身師用太大力,令顏色落入深層皮膚, 醫生稱倘藥物無效,都只能靠洗去紋身才能解決。
林小姐最終亦選擇去洗紋身,但問過多間店,至少要洗7次,每次500至3000元,而每洗一次,要等6至8星期才可以再洗,林小姐形容歷時很漫長,她批評Gwing Gwing不負責任,又指難以分辨紋身師質素,「很多人學兩學,就說自己是學徒出師,出來做後想賺多些錢, 又再收徒弟。」她認為政府應該立例規管紋身業。
另一苦主表妹亦於紋身後翌日,傷口出現流血水情況,其後嚴重甩皮,要找另一紋身師補救紋身圖案,但現時該紋身位置仍經常痕癢,摸它會感覺凹凹凸凸, 她說:「沒辦法,入針太深,傷了真皮層,就有疤痕凸起,無得改。」
皮膚及性病專科醫生馮偉傑看過阿Cat 的紋身和肉瘡相片後,認為阿Cat很可能受過濾性病毒HPV人類乳頭病毒感染,相信因為當時有傷口很久不癒合,病毒有機會進去了。他指該肉粒體積頗大,要做手術將之切走,它不會自行消退。馮醫生更指,該肉粒會傳染,懷疑周邊白色似甩皮狀的皮膚也受了感染,也是疣。
他提醒,紋身有三大類感染風險,包括細菌感染、過濾性病毒感染和真菌感染,更有機會感染乙型肝炎,甚至愛滋病。他更警告服用薄血丸、亞士匹靈等藥物的病人,以及容易傷口生肉芽的人士 ,應避免紋身,如紋身後傷口紅腫,應立即求醫。
就今次事件,記者曾到過涉事紋身師Gwing Gwing工作的工廈,但據現場紋身師表示,他已遷移到別處。記者亦曾致電誠邀他接受錄影訪問,惟他拒絕,僅以WhatsApp長文回覆,承認自己因要適應新器材,加上對客人護理指導的疏忽,令客人紋身康復出現問題,他已就事件作深切反省與檢討,並承諾會在有經驗的紋身師店舖內重新學習,往後的紋身工作亦會於資深紋身師的指導下才進行。
現時全港約有數百名紋身師,但針對紋身業的法例只得《青年人紋身條例》,即是禁止紋身店為未滿18歲人士紋身,而紋身師亦完全不受監管,毋須領牌。
民主黨消費者權益政策發言人袁海文表示,紋身跟醫學美容、激光等屬同一範疇,涉及高能量儀器、皮膚穿刺等,政府應作出規管,亦要設立紋身師發牌制度, 確保他們有足夠資歷和培訓,以保障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