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物諮詢委員會周四(13日)開會,決定將兩座一級歷史建築列為法定古蹟,包括西營盤西邊街舊贊育醫院主樓,以及上環太平山街廣福祠,會上多名委員都表示這兩座建築物具有歷史文化價值,古物古蹟辦事處將根據《古物及古蹟條例》條文推展相關工作。
【新聞有價 記者有格 立即訂閱:https://bit.ly/3wGQh7c】
根據委員會文件,舊贊育醫院由華人公立醫局委員會創立,1922年啟用,是全港首間華人婦女產科醫院,醫院於1955年遷往醫院道新址後,原本的醫院主樓在1961至71年間改用作社區中心,命名為「贊育服務處」,至1973年易名為「西區社區服務中心」,此後一直提供公共醫療保健及社區服務至今。
文件指出,該醫院主樓屬標誌性建築,雖然主樓兩翼於1939年加建了一層作為宿舍,但與原有結構十分相配,原有的重要建築元素亦保持完好、狀況良好,反映醫院在很大程度上保持原貌;而且現存與華人公立醫局委員會相關的建築物寥寥可數,形容該醫院見證了19世紀末在中西區出現的重要醫療設施群。
至於另名「廣福義祠」或「百姓廟」的上環廣福祠,由殷商譚才及13名華人在1851年倡議興建,1895年原址建成,為來自內地但在港離世的華工,提供安放神主牌的地方,且會供奉來自其他廟宇的神明和文物;其「三進兩院」格局、建於高台之上,是區內重要地標,它的青磚和花崗石門口的匾額和楹聯都保存完好,前廳正脊上以中國小說《封神演義》為題的石灣陶塑,由廣福祠落成起屹立至今。
委員會文件形容廣福祠具非凡的歷史價值,更收容病人、無依者及老人,為他們提供診治服務,揭示早年貧苦及患病華人的惡劣生活條件,以及缺乏可負擔醫療服務的情況,促成東華醫院的成立,且體現了華人對死亡和祭祀的傳統觀念。
舊贊育醫院主樓以及廣福祠分別在2009年12月和2024年6月獲評為為一級歷史建築。多名與會的委員均認同兩座建築物的歷史文化價值,例如阮肇斌表示贊育醫院是香港第一所培訓助產士的華人婦女產科醫院,反映了香港中西文化結合的一面;另一名委員張瑞威更稱所有研究香港歷史的人,都會以廣福祠作為研究開端。委員會主席許焯權表明,會將他們的建議推薦給身兼古物事務監督的發展局局長,以根據《古物古蹟條例》將它們列為法定古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