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嘉烈醫院近日懷疑出現「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感染群組,3名腫瘤科醫生上周二(4日)至昨日(10日)先後出現發燒、肚痛及腹瀉等徵狀,一名上周二發病的醫生周四(6日)入院治療後,翌日不治離世,其餘2人病徵輕微,一人已出院。
當局在其中一名輕病徵醫生身上驗出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另外兩人、包括死者均對該菌呈陰性反應,初步相信群組個案與進食受污染食物有關,強調會全方位調查個案,而經了解3人接觸的病人均沒出現病徵,相信暫時不會威脅病人安全。
【新聞有價 記者有格 立即訂閱:https://bit.ly/3wGQh7c】
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歐家榮表示,這病菌平均每年錄得0至6宗,屬於罕見病例,初步推斷爆發群組個案的其中一個可能性,是患者進食了受污染的食物,中心今早已於瑪嘉烈醫院腫瘤科休息室收集20個食物樣本、並於院內多處收集超過40個環境樣本化驗,嘗試尋找污染來源,又已聯絡食環署巡查院內餐廳,確保食物安全。不過他坦言暫時未發現3人曾共同進食任何食物、或曾共同前往某間餐廳。
對於病逝醫生的情況,醫管局九龍西醫院聯網總監羅振邦透露,死者入院時已有發高燒、血壓低等情況,入院時已即時插喉送入深切治療部。他表示院方在過去的周末已對3人出入的地方進行深層清潔,又已聯絡所有接觸過的病人,全部沒有相關病徵,相信不會威脅病人安全。
港大微生物學系傳染病學講座教授袁國勇坦言,任何醫生看到死者的情況,都不會認為是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引致,是直到出現其他有病徵的醫生才會懷疑是群組個案,不認為院方的判斷有問題。他指出,這病菌只需要10到100粒細菌已可致病,但死者生前一向健康且沒有長期病患,而這病菌對健康成年人的致死率非常低,故除了微生物學測試外,亦會採用新的基因排序測試,嘗試尋找其離世原因。
雖然細菌容易感染他人,但他強調做好手部和環境衛生即可減少受感染機會,院方也已做好深層消毒,故病人不需要擔心受感染。他同時警告醫院同事不要隨便服食抗生素或抑制胃酸藥,可能會令病情更嚴重,近期應盡量只吃煮熟的食物和食水,以防引發其他腹瀉情況影響院方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