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一項調查發現,大部分參與照顧有特殊需要子女的父親,在過程中可能產生負面情緒或行為,有六成半受訪父親曾出現羞恥,亦有不少父親照顧者打罵有特殊需要的子女後會放鬆管教,結果產生更多衝突,行程惡性循環。研究團隊建議政府推動接納特殊教育兒童的社區教育活動,並增設父親照顧者支援中心。
【新聞有價 記者有格 立即訂閱:https://bit.ly/3wGQh7c】
本港首項「父親道德情緒及參與照顧特殊需要子女的需求調查」由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行政學系發佈,該研究於前年5月底至去年9月展開,推算本港截至2023年中有12,554位主力父親照顧者,並透過深入訪問31名父親,而他們均育有2至12歲特殊需要子女。
調查結果顯示,當有特殊需要的子女在公眾地方行為異常時,過半數受訪父親會因途人奇異目光或負面言論感到羞恥,進而避免陪同子女外出;亦有過半數父親承認經常失控打罵特殊需要子女,之後感到內疚;另有九成半受訪父親表示,冷靜過後會放鬆管教,並過度補償子女,但會因此與子女產生更多衝突,形成惡性循環。
研究團隊表示,在有特殊需要子女的家庭,尤其華人社會家庭中,父親作為照顧者的角色往往被忽視,更不易訴說家事、尋求幫助;在照顧中或會經受身心壓力,其子女的成長及發展或會受限,情況或會令父親減少參與照顧,甚至影響特殊需要兒童融入社會。
研究團隊建議政府重新審視《殘疾歧視條例》,應推動接納特殊教育兒童的社區教育活動,同時增設父親照顧者支援中心,亦可推動「父職友好政策」,彈性安排他們的工作安排,以及增設「爸爸親自獎勵金」等,增加父親照顧者與子女相處時間,加深他們在家庭中參與照顧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