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委員會今(6日)發表報告,指香港私營醫療收費透明度不足,包括醫患資訊不對稱,未詳細列出醫生費等。即使是相同治療,私家醫院及日間醫療中心的收費可相差甚遠,例如痔瘡切除手術,最便宜的醫院收費約3.4萬港元,而最貴的則高達8.5萬港元,價差達1.5倍。消委會建議,包括由政府建立紀錄私家醫院或日漸醫療中心和醫生費的「過往收費指數中央治療庫」,各醫療機構提供清晰和書面的服務費用預算等。
【新聞有價 記者有格 立即訂閱:https://bit.ly/3wGQh7c】
消委會於2021至2024年共接獲191宗相關投訴,涉及金額逾720萬元,當中45.5%的投訴主因涉及價格或收費爭議。2023年至去年間,消委會透過問卷訪問500名消費者,以及128間日間醫療中心。在調查20間抽樣調查的日間醫療中心中,發現15間未就指定治療在網上提供收費表,另有1間醫療甚至未提供網站。
私家醫院對相同的治療的收費存在顯著差異,例如痔瘡切除手術,最便宜的醫院收費約3.4萬港元,最貴則高達8.5萬港元,價差達1.5倍,有九成受訪者不知道可查閱過往收費統計數據,當中逾三分二不知道相關數據。另外,價目表內亦無列出醫生費及其定價基準。
雖然部分私家醫院提供醫療套餐,但涵蓋範圍有限。調查發現,13間私家醫院中,只有7間提供套餐,而套餐亦未必包含所有費用。例如腸胃鏡檢查的6天藥費可高達1.9萬港元,但部分套餐未清楚列明相關收費,導致病人最終支付的金額可能遠超預期。
另外,不少醫院的收費資料不齊全,例如部分醫院僅提供過時的統計數據,甚至網站上未有列明具體收費。部分日間醫療中心則採取分項收費,如手術室費用、檢查費等,導致病人難以估算實際醫療開支。
在搜集價目資料方面,消委會發現,部分私營醫療機構未有在價目表或收費表內,詳細列出醫生費,包括其他專科醫生、麻醉科醫生的收費,亦未披露相關收費的定價基準;而醫生費和醫院費往往根據病房類別調整,例如使用同款棉花,不同價位的病房收費亦有異,令部分消費者質疑做法不公。消委會又指,即使部分機構有提供套餐,但相關資料亦不清晰和不足,例如未有提及治療方法詳情,令消費者難以比較不同套餐的價格。
研究續發現,病人在搜集價目資料和醫療套餐、獲取服務費用預算,以及解決收費爭議方面,均遇到不同問題。另外,68%受訪消費者,選擇醫療機構前根本未有「格價」;當中47%人沒有打算比較價目資料,另有40%人指,主診醫生只為病人提供一間私營醫療機構的選項,或者本身是有關醫院的駐院醫生,因此根本未能「格價」。
政府雖設有電子平台披露30種常見治療的過往收費數據,但消委會調查顯示,市民對該平台的認知度極低,僅10%受訪者曾使用過該系統,當中更有三分之二表示不清楚如何解讀價格數據,例如「百分位數」等統計概念,令價格比較變得困難。
醫療衛生界立法會議員林哲玄認為,醫院現時已設有基本價格指引,病人一般可與醫生商討費用。但他承認手術室費用、麻醉費及額外治療開支或難以完全預測,尤其是年長或長期病患者,手術過程或比一般病人更複雜,導致最終收費有所不同。
消委會提出5大建議,包括通過搜尋工具以便消費者獲取價目資料,促日間醫療中心於網上公佈價目表,政府亦可就價目表的呈現方式訂立指引;鼓勵私營醫療機構積極推出使用醫療套餐,由政府為醫療套餐的設計和推廣推出指引;要求提供清晰和書面的服務費用預算,列明價目有效期及麻醉科醫生的姓名等;加強現行監管框架,釐清提供及解釋資料的責任、訂定處理各種收費爭議程序的內部指引;及加強消費者教育。
#消委會 #醫療收費 #透明度不足 #林哲玄 #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