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主權移交26周年的上午近11時,至少2名市民在船上拍攝到大嶼山對開海域驚現水龍捲,並上載至社交網站,包括天文台Facebook群組。其中1人憶述,水龍捲歷時至少5分鐘,但不知形成時間。天文台則向傳媒表示沒收到報告。本台翻查天文台雷達,當時大嶼山西南方10多公里的萬山群島附近上空探測到強烈對流,但未見閃電。
天文台曾以資訊圖表解構,指出水龍捲形成機制分2類。第1類與龍捲風形成機制相同,通常與強烈雷暴有關,可伴隨冰雹或狂風等惡劣天氣。普遍認為這是因乾冷空氣穿過濕暖空氣層,迫使濕暖空氣急速上升所致,分別在於漏斗雲向下伸延時,接觸陸地還是海面,從而區分龍捲風還是水龍捲。
餘下1類水龍捲,則與雷暴沒直接關係。這是由溫暖海面上空的對流發展出漩渦,再向上伸展而形成擘天長柱。這類水龍捲的持續時間,一般不超過20分鐘,移動路程較短,一旦上岸便迅速消散。水龍捲在香港不算罕見;天文台過去65年平均1至2年就接獲1次報告,以6至7月佔最多。對上1次就是2022年6月在長洲記錄到。
【天氣師李鈺廷提提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