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去年首次在位處東北的赤洲發現恐龍化石,政府事後安排化石作公開展示。發展局局長甯漢豪周日(2日)在網誌撰文,香港文物探知館為此設置的「恐龍會客室」,短短兩個月已吸引超過4.2萬人次參觀,未來古蹟辦與漁護署會聯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所,以及香港、內地和其他地方的專家及研究機構合作,推展恐龍化石清修工作和研究,長遠料有助探索香港遠古時期的恐龍和古生態面貌。
【新聞有價 記者有格 立即訂閱:https://bit.ly/3wGQh7c】
去年古蹟辦聯同古脊椎所及漁護署,在赤洲發掘出約30塊含恐龍骨骼化石的岩石,最大的長約70厘米。甯漢豪表示,發展局與古脊椎所去年10月簽署框架協議,以開展古生物、古人類及舊石器遺址的科學研究、樣本整理和鑑定、培訓、交流等多方面的合作,而恐龍化石的發掘及研究屬協議下首個合作項目。
她續稱,香港發現恐龍化石的地層與廣東省一些發現恐龍化石的地層相似,而廣東省也曾出土白堊紀年代的恐龍化石;古蹟辦將與漁護署聯同古脊椎所,以及香港、內地和其他地方的專家及研究機構合作,推展恐龍化石清修工作和研究,以鑑定赤洲恐龍的種類和習性,冀探索香港遠古時期的古生態面貌,最終的研究成果會在學術期刊上發表。
古脊椎所化石修理技術員張鵬傑指出,在赤洲的砂岩上保留了大量恐龍化石實屬難得,相信這次研究不單有助於建構香港的恐龍故事,也有助建構大灣區的恐龍故事,包括了解遠古時代在大灣區一帶生活的恐龍品種、習性及生活環境等。
對於在文物探知館庭院搭建的「恐龍會客室」,古蹟辦總文物主任蕭麗娟強調,「會客室」的溫度、濕度和照明亮度均有特定要求,市民可於「清修區」內近距離觀看古脊椎所專家和工作人員清修恐龍化石,在香港是首次有這樣的機會;而除赤洲恐龍化石外,還可以認識香港的古生物化石,例如水生動物介形蟲和菊石,以及同屬恐龍時期的植物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