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日前公佈初中的「公民、經濟與社會科」性教育教材,提議遏止性衝動方法包括「去球場打羽毛球」,一出街即成為社會熱話,事件更傳遍海外,引發不同傳媒報道及討論。
有報道事件的傳媒包括《紐約時報》、英國《泰晤士報》、《獨立報》、《BBC》、《每日電訊報》、《獨立報》、以及印度的《新德里電視台》,至於新加坡《海峽時報》都有原文轉載《紐約時報》的報道。至於台媒《今日新聞》以題為「去香港別亂約人打羽球!」。
【新聞有價 記者有格 立即訂閱:http://bit.ly/3wGQh7c】
《獨立報》的報道,引述了教材提到情侶可以透過簽署承諾書訂立親密界限,又承諾會培養自律、自制和抵禦色情資訊的能力。報道引述了立法會議員江玉歡說,簽署承諾書不是最好的方式,又質疑應該無法霎時間就訂到場打羽毛球。報道並引述立法會議員張欣宇指,社會的進步和開明來之不易,質疑是否要開倒車,讓糟粕思維重新獲得死灰復燃的土壤。
《紐約時報》則提到,香港的青少年聽到上述的建議後都覺得有趣(amused),又指最新的性俚語已經不是 「friends with benefits」(具備性關係的朋友),而是 「friends with badminton」。報道有引述到教大學者郭勤(Diana Kwok)和「關注婦女性暴力協會」總幹事莊子慧的評價,認為應該引導青少年面對和理解性衝動,不應該過份限制。
至於《泰晤士報》和《每日電訊報》的報道,同樣採用了港隊羽毛球混雙組合鄧俊文和謝影雪打波的資料圖片,隱含巧妙地描繪了「香港青年打羽毛球」的新意。
台灣媒體《今日新聞》則以「去香港別亂約人打羽球!港府新教材成性暗示密碼,羽球選手也傻眼」為題報道這則新聞。
《今日新聞》指如果你最近有計劃去香港旅遊,想跟當地人來一場痛快的羽毛球較量可要注意了,因為「打羽毛球」在香港已成為性暗示的最新密碼,羽毛球友成為代指床伴的新暗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