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傷亡權益會(工權會)今日(28日)公佈,本年度整體職業死亡數字為145宗,較過去2年同期多。而截至昨日,本港共錄得27宗致命工業意外,造成28人死亡,而建造業佔大多數。工權會表示,高處墮下或離地的工業意外仍為每年死亡事故「重災區」,單在今年已跟進13宗,而當中較多事故成因是與樓層孔洞、搭棚架及平台工作有關,情況令人關注。
工權會希望未來政府能完善執行違反補償條例,指現時勞工處對逃避責任的僱主顯得較為被動,而《僱員補償條例》等相關法例的懲罰亦偏低,未能收阻嚇作用。
【新聞有價 記者有格 立即訂閱:https://bit.ly/3wGQh7c】
根據勞工處數字,截至 2023年上半年,一共發生 145宗職業死亡意外,較前年同期的132宗,及去年同期的123宗多;當中勞工處數字所錄得的致命工業意外有22宗,造成23人死亡。
工權會整合過去一年的工傷個案數字,所有行業中的致命意外有74宗,工業意外佔27宗,造成28人死亡。意外類別當中,24宗屬建造業;18宗為猝死;13宗屬高處墮下或離地意外;10宗涉及政府部門或公營機構;5宗與吊運有關。
工權會表示,雖然猝死個案仍佔大多數,惟不可忽視的是,高處墮下依然是每年的死亡事故「重災區」,反映職場仍未重視高空工作的職業安全。在工權會處理的個案中,有不少涉及錯誤使用木梯;沒有使用安全繩;或站在不穩地方引致墜下。
工權會亦指,跟進個案中亦有涉及政府地盤的工務工程意外,情況十分嚴重,當中有10宗為致命事故,令人擔心政府外判工程時「連責任都外判埋」;又質疑政府在職安監管上方面未有做好把關。
另外,工權會亦特別提及與吊運、高空工作及密閉空間作業有關的意外。其中,有關吊運意外今年涉及至少10宗,上月內更連續發生3宗。工權會指,情況不理想,令人擔心香港吊運工作的安全水平不足。工權會亦指,吊運工序是建造行業常見的程序,認為政府有責任確保所有施工地盤都嚴格執行安全指引及加強培訓。
至於密閉空間作業,今年有2名水喉工人在圓方商場地下冷氣管道內,吸入沼氣死亡,第二日才被發現,形容事故再次讓業界「響起警號」。工權會認為從如何定義密閉空間、到各個工序的安全等等都需要檢討,期望勞工處就有關指引的修訂更能配合實際需要,並強烈要求密閉空間作業事前需要向勞工處呈報,以增加僱主僱員做好安全的動機。
對於未來如何改善工業意外問題,工權會指政府完善執行違反補償條例。工權會以去年油麻地男工在舊樓搭棚時墮斃一事為例,指僱主未為死者買勞工保險和欠薪數月,惟最後更潛逃以逃避勞工處檢控。工權會指,事情反映勞工處顯得比較被動,是次亦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向法庭申請手令追捕逃避責任的僱主。另外,工權會又認為懲罰偏低,未能收阻嚇作用。以現時《僱員補償條例》為例,如未有購買勞工保險,最高刑罰為罰款10萬元及監禁2年,惟上述個案只輕罰款6,000元,令人感到非常諷刺,難以反映罪行之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