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4更新政府回覆:政府跨部門紅潮工作小組指,近日於不同地區發現11宗紅潮,其中一宗位於藍塘海峽至鯉魚門,範圍包括將軍澳及東龍洲魚類養殖區。漁護署指,上述紅潮均由不含毒素的夜光藻組成,常見於本港水域。)
近日在將軍澳藍田隧道工程斜道一帶、向鯉魚門方向,湛藍海面出現啡色污染物。西貢區議員方國珊稱,啡色泥帶近一公里,指有機會是藻類滋生,但亦擔心有非法排放,要求環保署等部門跟進。
方國珊表示,當天氣回暖,海水溫度上升,上游如遇有鉀鱗素,或引至藻類滋生,出現紅潮或藍潮。不過,她指,Omicorn可經污水傳播,如有非法排放,情況非同小可,又指附近有人釣魚,擔心在沿海魚類亦會受污染。
翻查漁護署資料,每年大概有14宗紅潮在香港水域之內發生,而過去一個月署方都沒有收到紅潮報告。至於在西貢區,區內有麻南笏魚類養殖區,每當有紅潮發生,署方都會提醒魚戶注意。
漁護署指,大部分的紅潮是無害的,只有少數的藻類品種引起紅潮會令魚類死亡,另外有些藻類,即使在低濃度情況下都有機會產生不良影響,產生毒素污染海產或對人體有害。
政府跨部門紅潮工作小組至3月14日公佈,指3月12日至今日下午四時半,共在8個泳灘發現紅潮,包括香港島大浪灣泳灘、石澳後灘泳灘、中灣泳灘、南灣泳灘、淺水灣泳灘、深水灣泳灘、赤柱正灘泳灘及舂坎角泳灘;另在藍塘海峽至鯉魚門、維多利亞港近紅磡及香港南部水域亦有紅潮。小組指,上述紅潮至今仍未消退,但海水樣本顯示紅潮均由不含毒素的夜光藻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