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門和田邨在6.1清晨,罕見有閃電連續3次避過屋頂避雷針,直接劈向大廈中層,被氣象專家懷疑中層或有靜電吸引雷擊。當時本台有觀眾在大埔,亦拍攝到全無聲響的「粉紅色閃電」,以及劈地的「紫色閃電」。原來雷光與日月光一樣,可被大氣散射,令白光變色;意味越白兼越快響的閃電,劈得越近。
夕陽染紅 原理相若
報料的觀眾在6.1早上7時15分,於大埔西方拍攝到乍現雲間的「粉紅色閃電」片段,且相隔逾20秒都聽不到雷聲。翻查天文台閃電位置圖,當時大埔以西約20公里的流浮山有雲間閃電。由於片段上載時會壓縮畫質,為方便大家觀察,報道除加插慢鏡重播,亦局部調暗原片,但絕無修改任何色彩。
雷光變色,原理其實與夕陽或旭日染紅相若。本來純白的陽光在日落或日出時,要經過厚厚大氣,被散射(scattering)走藍光、綠光和黃光,最終只留下紅光。同樣道理,距離越遠的閃電,要穿過越多大氣物質才被看到;因越多光被散射走,變色的機會就越大。雷光色澤如何,視乎觀察者距離、附近的大氣成份,以及懸浮雜質數量而定。
大氣雜質 令閃電變色
美國氣象部門NOAA曾撰文解釋,若閃電太遠,當中的藍光或被散射走,就如夕陽一樣變成偏紅色。由於這類暖色閃電通常遠至聽不到聲響,又取名「熱閃電」(heat lightning)。NOAA又指,煙霞、塵埃、濕氣和雨水等大氣雜質,可局部吸收或繞射(diffraction)雷光,令其變色,不再是純白色或藍色。有時暴風雪更可令閃電呈粉紅色或綠色。
向本台報料的觀眾也用單鏡反光相機,在6.1早上6時51分於大埔西南方拍攝到劈地(雲對地)的「紫色閃電」,並聽到其後傳來雷聲。翻查天文台閃電位置圖,當時大埔西南方數公里有閃電劈地。觀眾向本台提供原相,據其不能修改的檔案資訊顯示,相中的色彩呈現未被校正,意味所拍攝的紫色閃電,並非修圖效果。
15公里外難響雷
震耳欲聾的雷聲,來自雨雲放電時令空氣受熱而急劇膨脹所產生的衝擊波。距離地面越高,通常氣溫越低,聲波傳播越慢。當雷聲傳播時,由於高空聲波不及低空快,會逐漸向上彎曲、偏離地面,令遠處的人聽不到。天文台曾撰文指出,若高空沒逆溫層反彈雷聲,通常很難聽到來自15公里以外的雷聲。
以屯門和田邨在6.1被雷劈為例,街坊在300米外拍下劈向大廈中層的白色閃電。由於聲波以每秒340米傳播,故在雷擊1秒後,片中即傳來雷聲。該閃電亦未經散射,呈現白色。相反,本台觀眾同步在大埔拍攝20公里外的流浮山雲間粉紅閃電時,由於距離太遠,加上雲間閃電威力通常比劈地細得多,片中聽不到一絲雷聲。該閃電因經過不少散射,變成粉紅色。
天氣師李鈺廷提提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