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大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經約2年調查發現,維港海底有35種珊瑚。實驗室副主任陳荔形容對結果感到很驚喜,因為珊瑚只會在乾淨的水質生長,反映維港的水質得到很大的改善。不過珊瑚集中海域主要在鯉魚門附近及以東的水域「維港」,在香港島與九龍半島之間的維港未見珊瑚。
【新聞有價 記者有格 立即訂閱:http://bit.ly/3wGQh7c】
陳荔在商業電台節目表示,在17世紀,維港曾經出現很多珊瑚,但隨著維港填海,加上污水污染,令到維港的水質變差,令人提到維港,只會想到很多淤泥,沒想到今次研究會發現多種珊瑚。
陳荔續指維港兩岸停止填海,對海底生物的生存有很大幫助,兩期淨化海港計劃亦有助改善水質,令海港變得乾淨,海洋生物有理想的棲息地。他又提到,調查亦在佛堂州亦發現到很多扇貝,亦在本港水域發現雙尾管海龍、青高海牛等海洋生物。 他指出,研究結果反映經濟發展與保育沒有衝突,希望公眾明白珊瑚對生態系統的重要性,好好保護維港的珊瑚,希望日後駛入維港的船隻逐漸減少使用柴油,轉用清潔能源,以及注意排污等。
城大是次調查確認5個維港重要的底棲生境位置,主要集中在鯉魚門附近水域,包括:魔鬼山、佛堂洲、香港海防博物館及黑角頭燈塔,西邊則只有青洲。其中佛堂洲的底棲生境面積約10.42公頃,相當於14.6個標準足球場。團隊下一步會公開海底地圖,並透過海事處通知船主,避免在珊瑚豐盛地點下錨。
1861年1月英軍佔領九龍半島,4月將香港島與九龍半島之間的海港,以當時在位的維多利亞女王命名為維多利亞港,在此以前,清朝文牘稱為尖沙咀洋面或中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