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管局早前推「大灣區醫療人才交流計劃」,4月首批來港的醫護中,有10名來自廣東省三甲醫院的醫生。交流計劃進行逾5個月,醫管局總行政經理(醫療職系)關慧敏指,這批來港醫生「絕對符合期望」,未來會逐步深化兩地醫療專才的交流,包括增加交流人數、擴大參與專科範圍等。
【新聞有價 記者有格 立即訂閱:https://bit.ly/3wGQh7c】
來自內地、現時在瑪嘉烈醫院內科及老人科擔任副顧問醫生的匡煜坤就表示,在日常工作及溝通上均沒有遇到太大困難,不過在開初時有一些「細微問題」須磨合及適應,例如內地及香港在使用抗生素等藥物時,劑量及規範上有不同。會上他以廣東話回答記者提問,他表示自己是廣州人,在文化及語言上的差異不大,雖在用語上或會有少許不同,但認為「我聽得明佢(患者)講咩,佢又聽得明我講咩」,可與患者流暢溝通。他更笑言,因在老人科工作,自己有時反而要用普通話與年紀較大的病人交流。
而瑪嘉烈醫院內科及老人科副部門主管楊耀昌指,內地人多病例也多,可藉是次機會聽聞內地醫生的豐富經驗,有助深化專業交流。他指在最初的一個月,有為大灣區醫生提供一對一的指導,隨後他們均可以獨立工作,如門診及臨床檢查等。
匡煜坤是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呼吸與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在內地以醫治肺癌、肺部感染性疾病及介入性肺臟病學等為主,有多年臨床經驗。他認為香港醫院的臨床醫療管理資訊系統(CMS)十分完善,醫生可以透過系統更全面了解病人過往的病史及服用藥物記錄等,值得內地借鑑。
首批透過「大灣區醫療人才交流計劃」來港的醫護共83人,當中有10名醫生被分派到九龍東、九龍西及新界西的醫院聯網,與本地醫生一同進行臨床工作,部份亦曾在第五波疫情參加內地援港醫療隊。
至於下一批透過計劃來港的醫生,關慧敏稱未有確實時間表,但已在籌備當日。她形容去年首推計劃時如「摸石頭過河」,但在往後可利用是次經驗,計劃恆常化交流。
另外,她亦透露,早前醫管局到英、澳進行招募工作,至今已有逾百名海外醫生符合資格及完成面試,預計首批有約10名醫生可於月內到港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