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熱話

中大研究大嶼山中華白海豚走勢 揭疫情時期少有回歸港水域 質疑政府措施無效 籲優先保護棲息地

出版: -
0
中大研究大嶼山中華白海豚走勢 揭疫情時期少有回歸港水域 質疑政府措施無效 籲優先保護棲息地
香港西部歷年進行多項工程後,區內的中華白海豚數量一直減少,漁護署數字更估計目前香港水域可能只餘32條。中大早前的研究認為,政府劃出的海岸保護區未能有效保護牠們,填海、高速船和水質污染造成的影響最為嚴重,即使新冠疫情期間海上交通放緩時仍未返回,呼籲政府採取全面措施保護在港的中華白海豚。研究結果最近在國際期刊《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發表。
【新聞有價 記者有格 立即訂閱:https://bit.ly/3wGQh7c
研究團隊分析了1996年至2020年間大嶼山附近6個水域的環境因素,包括海面溫度、水質、高速船數量、填海造地資料和漁獲量等,評估它們對中華白海豚種群的影響。結果顯示,北大嶼山一帶的海豚受填海、高速船和水質污染的影響最為嚴重,因該海域經歷了巨大變化,如興建機場第三跑道、港珠澳大橋人工島和東涌填海等,令中華白海豚的棲息地嚴重減少。
團隊表示,儘管數十年來當局一直推行各種措施改善水質,海水內的氮、大腸桿菌和懸浮固體含量仍然高企,對海豚構成重大威脅;特別是過去數十年,珠江的氮負荷增加,過量的化肥和污水從珠江流入相關海域,可導致藻類爆發、氧氣耗盡和破壞海洋生態系統,有機會對海豚食物鏈造成災難性影響。
另外,駛經大嶼山北部和東北海域的高速渡輪,帶來聲學干擾和碰撞風險,對海豚造成負面影響。團隊提到, 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高速渡輪交通量大減九成,但海豚並未返回大嶼山東北海域,僅少數回到大嶼山西北海域,反映海豚的長期棲息地已受到破壞。
雖然政府建立了北大嶼海岸公園,並擴大了海岸保護區的範圍,但團隊認為對保護海豚棲息地的成效仍然不彰,特別是新設立的海洋保護區通常與低漁獲海域和填海地區重疊,成效因而降低。他們亦擔心早前公佈的「機場城市」計劃大力推動遊艇經濟產業,將進一步加劇干擾海豚棲息地。
中大環境、能源及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名譽研究員梁沛健認為,今次研究揭示了棲息地喪失、污染和不可持續的海洋活動,對海豚帶來的毀滅性影響,並暴露了當前政府保護措施應對複雜挑戰時的限制,呼籲當局以全面、以科學為導向的策略,優先保護海豚棲息地,規範有害行為,減少對中華白海豚造成的人為壓力,扭轉數量下降的趨勢,確保這物種得以延續。
求真求知 報道實況 三年風雨 屹立不倒
如果唔想我哋消失😭
繼續全天候睇到最新+全面+真確報道
同消閒副刊、生活資訊、體育、娛樂等創新優質多元資訊
請即成為Channel C付費會員「自己友」 訂閱享專屬福利!
👉🏻https://bit.ly/3wK00JQ
下載埋Channel C App 瀏覽足本報道!
👉🏻https://channelchk.com/app
大大力召集更多廣告推廣/媒體合作 專業用心締造流量保證!
👉🏻[email protected]
感激讀者及客戶厚愛與扶持 支持我哋穩定營運長遠拓展
屬於Channel C一份子嘅每一個您 成就未來每個週年🫶🏻
【盡知天下事 唯有Channel C】

🔥「爆片爆相」返嚟喇!🔥 
一經獨家採用將會獲得由
齊柏林熱狗店送出$50禮券乙張! 
報料:https://wa.me/85264691456
爆片爆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