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護署2021年11月起,定期在市區及郊野地區有野豬出沒地點,捕捉及人道處理野豬。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今日(13日)書面回覆立法會議員質詢指,截至今年2月,漁護署已進行超過410次捕捉行動,人道處理共超過910隻野豬。書面回覆中亦引用漁護署調查,顯示協助野豬避孕及絕育速度,遠遠追不上其繁殖速度,故在2021年推行「殺豬令」新措施,以取代原來的捕捉、避孕及搬遷計劃。
立法會議員劉業強今早在會議上提及有關野豬滋擾問題,表示滋擾日益嚴重,並查詢政府相關統計數未及會否研究新措施。謝展寰在書面答覆時指,政府在保障公眾安全和公共衞生的前提下,多管齊下減少野豬對公眾造成的滋擾,而2021年推行「殺豬令」至今逾2年,漁護署已定期在有野豬出沒、曾發生野豬傷人、或其可能對公眾構成危險等,市區及郊野地點捕捉及人道處理野豬;並在去年調撥資源增加行動次數,透過設置網路監控攝影機監測及新型捕獸器,提升行動效率。
漁護署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2月,漁護署已進行超過410次捕捉行動,人道處理共超過910隻野豬。其中,2023年每月平均人道處理41隻野豬,比2022年的月均24隻野豬,上升約七成。另外,2023年野豬整體數目減少至約1,360隻,野豬滋擾黑點數目亦下降約五成至21個,野豬傷人個案則大減至9宗。
漁護署在2017年底至2021年期間,一度採用「捕捉及避孕搬遷計劃」,即在許可情況下,為捕獲的野豬注射避孕疫苗或絕育,並把牠們搬遷至郊外,當時一共進行超過350次行動。不過,漁護署調查顯示,野豬避孕及絕育的速度遠遠追不上繁殖速度,加上人為餵飼活動,令部分野豬習慣被餵飼,即使被搬遷到郊野,仍不斷重返市區或民居向人索食。因此,漁護署在2021年11月推行新措施,以捕捉及人道處理方式,取代捕捉、避孕及搬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