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日報》周四(3日)報道,政府計劃本月底向立法會提交修例草案加強控煙,並引述酒吧業人士和立法會議員意見,擔心控煙措施過份嚴苛,對本港國際形象及旅遊業「百害而無一利」。醫務衞生局同日晚上發表聲明,指該報稱控煙政策會破壞遊客觀感的報道「內容失實和誤導公眾」,對此表示遺憾,強調10項短期控煙措施已充份考慮旅遊業的情況,認為措施不會影響旅客訪港意欲。
【新聞有價 記者有格 立即訂閱:https://bit.ly/3wGQh7c】
報道引述立法會批發及零售界議員邵家輝稱,目前消息反映整體政策偏向嚴格,關注政策如何平衡市民的選擇權,比如不准許旅客攜帶果味煙入境,可能導致旅客卻步,進而損害本港經濟,連帶水煙生意也會受影響,令酒吧完全流失生意。香港持牌酒吧會所聯會創會會長梁立仁亦謂,本港約三成酒吧提供水煙,而水煙為酒吧帶來約一半人流及收入,禁加味水煙將影響酒吧業發展,甚至助長無牌酒吧出現,並批評當局去年提出「控煙十招」框架至今,一直未曾與業界溝通。
局方回應稱,訪港旅客早於3年前已不可攜帶另類煙來港、或在抵港後購買另類煙,惟本港旅遊業不但未受影響,去年訪港旅客人數更回復至疫情前水平,經陸路邊境管制站的旅客人數更超越疫前水平,故聲稱政府計劃進一步禁止管有另類煙物質會影響旅客訪港意欲的卜說法,完全漠視另類煙已於3年前禁止入口、攜帶入境及售賣的事實,且刻意遺漏訪港旅客不可攜帶入境或在港購買另類煙的說明,是誤導公眾和旅客。
「三成酒吧供水煙」即多間酒吧違規提供水煙
當局重申,另類煙絕非報道所指的「減害」產品,因它們已被證實會釋放多種可致癌、損害神經系統和呼吸系統的有毒物質,世衞也已明確指出無證據表明另類煙有助戒煙;近期電子煙機更被用作吸毒工具,且可混入「太空油」等加熱成氣霧吸食,當局是為防止另類煙這類有害產品繼續流通、從根本上處理「毒煙彈」問題而建議禁止管有相關產品。
在加味煙方面,局方指建議是禁止售賣加味傳統吸煙產品,並非禁止吸食,入境人士包括旅客仍舊可繼續免稅攜帶19枝煙枝入境、或如常對超過此數量的煙枝作申報及繳稅,且不論是否加味,故建議不會對訪港旅客造成影響;而為防止水煙成為煙草商另一個引誘市民、特別是女性和年輕人染煙癮的手段,禁止於傳統吸煙產品中加入味道的建議亦適用於水煙。
當局又提到,現時只有約一成酒吧有戶外地方供人合法吸食水煙,惟報道引述梁立仁指有三成酒吧提供水煙,反映不少酒吧於禁止吸煙的地方提供水煙,形同「集體燒炭」,等同涉嫌教唆違例吸煙,或違反煙草售賣限制。當局強調鼓吹在室內違法吸煙是極不負責任的行為,又警告酒吧負責人和場所管理人切勿協助任何人觸犯禁煙規定,或在法定禁煙區內向顧客提供煙草或水煙器具作吸食用,強調衞生署會針對有關行為嚴厲執法。
發言人表示,旅客或外來人才決定來港與否時會考慮不同因素,如整體旅遊體驗、發展機遇、人文素養、環境質素等,認為控煙工作絕不影響旅客訪港意欲,反而能讓市民和旅客享受更清新的環境,令香港成為更健康和更有活力的城市,增加對旅客和外來人才的吸引力,相信這亦是大部份市民樂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