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是近年港人熱議的話題之一,每次和親朋好友聚會少不免會談論大家對將來的計劃及願景,甚至不時會討論哪裡才是移居的好地方。除了常常提到的英國、加拿大等熱門目的地外,大家又有沒有考慮過德國?香港人Kylie當初因為動漫《進擊的巨人》,毅然放棄香港的工作,萌生到德國學德文的念頭,至今已經移居德國慕尼黑7年,落地生根更育有一子。她不時會在自己專頁分享畫作,題材以德國生活的點滴和港德文化差異為主。
動漫《進擊的巨人》有不少德國元素,無論角色名、插曲、場景等都加入了德文或德國歷史元素,正因如此,Kylie憑住一股傻勁,在完全不懂德文的情況下,隻身飛到當地入讀語言學校,由零開始學德文。憑著過人的語言學習天份,Kylie上課4、5個月後已經能和當地人溝通,更幸運地有當地公司向其招手,邀請她留在德國工作。
俗語有云「最緊要有瓦遮頭」,移民首要煩惱便是住屋問題。在德國,「上車」並非常見,當地房屋自有率少於50%,大部人都是租屋一族。然而要在德國租屋亦並非易事,競爭尤其激烈。截至2020年,慕尼黑18歲以上的租屋人口佔65%;在2023年初,德國租戶協會則表示德國有約70萬個房屋單位短缺,租金指數更比2021年大幅上升21%,可見當地租盤非常搶手。與此同時,為了保護歷史文化,歐洲不少城市都有建築物高度限制,慕尼黑聖母大教堂的塔尖便是當地建築的高度限制。高度不能超過100米,不能向上發展,房屋自然長期供不應求。
有些租客更會在看屋時向業主提交履歷表,貼上個人照,列明職業、薪水、婚姻狀況等,猶如見工一樣,希望得到業主青睞。Kylie指,有時在網上找到合心意的租盤亦未必有機會上門「睇樓」,即使收到業主「回音」,屆時亦會有5、6個潛在租戶同行,氣氛非常奇怪。提到加位分,Kylie則表示當地業主特別喜歡沒有小孩的專業人士夫妻或單身專業人士。
做人當然要「有衣食」,而當地超市是Kylie在德國的驚喜,「最初來到頭一兩年我是很開心,因為食物非常便宜,在超級市場買食物比香港便宜得多,而且入口食物是從鄰近西班牙、意大利、荷蘭,食物質素都比較高,所以來到這裡會多了自己煮食。」德國買食材「平」、「靚」、「正」,但同時亦有不便利之處,所有店舖在假日、休息日、公眾假期、星期日都不開門,在當地生活了7年的Kylie亦大呻不方便,覺得周末的生活或多或少會被打亂。
德國的職場文化亦與香港大有不同,對不少港人而言,外出用膳便是和其他同事打交道的時間,但原來德國人不太喜歡和同事外出用膳,大部份時間都只會在公司吃飯盒,寧願花時間在公司儘快完成工作回家。「基本上他們已經有個由幼稚園建立的圈子,有自己的朋友、家人,佢地不覺得需要識新的人,很少同事之間會變朋友,佢地真的同事是同事,朋友是朋友,家人是家人,不會混為一談」Kylie分享道。不單單是和同事之間的相處,德國職場還有獨特的「壽星仔文化」,生日的人需要自行帶食物與大家分享。
德國素來給人「死板」的刻版印象,而Kylie在德國生活7年後特別有感悟:「過來生活後我覺得是真的,哈哈哈,他們不會轉彎,真是你說甚麼便是甚麼。」Kylie續分享,德國人也經常會投訴,明明是簡單的程序,但不知為何要你填100張表格,然後要你交去不同部門,同一件事又要牽涉幾個部門,「你想像一個德國人,母語是德文也會感到厭煩,外國人要處理這些事情,然後沒有德國朋友幫你,就會非常無奈。」外地人移居德國不時要到外事局(入境處)提交文件,Kylie曾聽過不少人被職員用德文對他破口大罵,「純粹是因為交漏了一份文件」,又或是罵「然後我不會英文,跟我說德文才回來」,「我住久了便發現不是他們不為,而是他們不能,因為他們生活上不用英文去溝通。」
移居德國7年,Kylie認為移民目的地並非重點,「你是覺得某樣東西很重要,然後那個地方沒有的話,那個地方便不適合你。我覺得香港人比較識在不同地方生存,其實我們是能調節到。」她又鼓勵港人如果有心想到外國居住、闖一闖或見識一下,不妨放心一搏,「即使只是幾個月,我相信會見到很多不同的東西。」要離開熟悉的地方,放棄多年來建立的事物從來不容易,但正如Kylie所說,那個地方欠缺自己認為重要的元素就未必再是宜居的地方,大家又有否想過,或準備到新地方重新出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