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2011年311大地震後,福島第一核電廠積存了大量受污染的核廢水,並於2023年8月開始排放經處理的核廢水入大海,做法引起當地居民以至亞洲多國憂慮。日本傳媒報道,管理核電廠的東京電力以核廢水試行養魚約兩年半,結果未見與用一般海水飼養的魚類有異常,認為已獲得足夠的數據作出結論,將於下周一(31日)停止實驗。
【新聞有價 記者有格 立即訂閱:https://bit.ly/3wGQh7c】
福島核事故發生後,日本政府一直推動廢除該核電廠的反應爐,惟積存的核廢水成為一個問題,並於2021年通過將經過處理的核廢水排入大海。報道提到,東京電力自2022年9月起,利用普通海水和經稀釋的核污水,分別試驗飼養扁口魚、鮑魚和海藻等海洋生物,2023年8月正式排水開始,則改用有關核污水養魚,並紀錄相關數據。
東京電力周四(27日)發表試驗結果報告,發現使用海水和核廢水飼養的海洋生物,生育狀況並沒有差異,在排水後開始飼養的生物仍能正常生育;有關生物體內的氚沒有濃縮、氚濃度亦無超出飼養環境水平,反映飼養結果並未出現異常。東京電力認為實驗已獲得足夠數據,宣布下周一結束試驗。
氚具備放射性,難以去除,亦是日本漁民以至周邊國家擔心福島核廢水排海的原因之一,東京電力此前透過淨化系統將核廢水內除氚以外的大多數輻射物質去除及儲存,而在排水開始至今,東京電力與日本政府在核電廠附近的海水驗出的氚最高值為每公升29貝克,遠低於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1萬貝克。中國科研機究早前亦曾對排海廢水進行獨立取樣檢測和分析,結果反映放射性物質氚和銫-137、鍶-90等核素的活度濃度未見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