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近日發佈中國第三次冰川編目數據集。受氣候變遷影響,數據顯示,中國冰川面積在過去60年間大幅縮減26%,即有約7000條小冰川完全消失。目前中國冰川總面積僅剩約4.6萬平方公里。
【新聞有價 記者有格 立即訂閱:https://bit.ly/3wGQh7c】
綜合澎湃新聞、紅星新聞等內媒周三(21日)報道,研究顯示自1960年代以來,氣候變暖導致冰川加速融化,尤其在青藏高原等冰川密集區域,退縮現象更為明顯。而第三次中國冰川編目數據集內容顯示,2020年前後中國冰川面積約4.6萬平方公里,冰川總條數約6.9萬條。
相較第一次數據集、即1960年代至2020年期間,目前中國冰川面積減少約26%,約7,000條小冰川完全消失。相較第二次數據集、即2008至2020年期間,中國冰川面積減少約6%,顯示中國冰川進入快速退縮階段。氣溫上升與降水模式改變是主要原因,部分冰川甚至面臨完全消失的危機。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張強弓表示,冰川融化是氣候危機的重要指標。冰川融化與降雪補給本為動態平衡,但氣溫上升打破此平衡,導致目前冰川退縮現象。
他指出,南北極冰川融化已發出警訊,雖一般人難以直接感受其影響,但融化可能釋放遠古微生物,如病毒,不過這些病毒的活性及致病率均低。
報導中亦提及,冰川退縮不僅影響中國水資源供應,還威脅下游生態系統與數億人口的生計。中國多條大河如長江、黃河均發源於冰川區,其融水長期以來為農業灌溉與城市用水提供保障。如今冰川減少,恐加劇水資源短缺風險。
聯合國氣候報告亦指出,全球冰川正以空前速度消退,中國的情況與此趨勢一致。當局強調,公眾需提高環保意識,共同應對氣候挑戰,確保生態與經濟的永續發展。
為提高人類對於冰川融化相關問題的認識與意識,聯合國大會在2022年通過決議,宣佈2025年為國際冰川保護年,從2025年起,每年3月21日為世界冰川日。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是中國最早從事冰川研究科研單位,其在「第三屆全國冰凍圈科學大會」發佈中國第三次冰川編目數據集;先前分別在2002年、2014年發佈第一次、第二次中國冰川編目數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