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署昨日(18日)公佈去年獲「上樓」人士的公屋平均輪候時間為5.3年,是2017年後最低,但仍較十年前即2015年時多43%,截至去年底一般輪候個案為11.86萬宗,加上非長者一人申請者後則約有20.48萬宗,相當於2024年獲編配單位總數的9.7倍。房屋局局長何永賢表示30歲或以下公屋申請者較高峰期大幅下跌逾一半,「可見越來越多青年對自己的期許更高、目標也更高」。翻查資料,一人家庭申請公屋的入息上限自2021年4月起維持在12,940元,至今已接近4年,而截至去年年中,「非長者一人申請者」平均要待到57歲才能獲編配單位。
【新聞有價 記者有格 立即訂閱:https://bit.ly/3wGQh7c】
房屋署去年編配約21,100個公屋單位,是過去十年第3高,當中40.7%是全新單位,其餘則為回收單位,其中去年入伙的大埔富蝶邨佔5,600個新單位。公屋平均輪候時間(撇除非長者一人申請者後,獲派單位者的輪候時間)由2023年底的5.8年減至去年底的5.3年,而申請個案也由2020年9月最高的15.64萬宗,減至去年底約11.86萬宗,是連續第4年下跌,累積跌幅約24%。假如連同非長者一人申請的個案,截至去年底仍有約20.48萬宗公屋申請,是去年編配單位總數的9.7倍。
申請宗數較疫情前跌33%
房屋署解釋稱公屋申請宗數減少是由於住戶購買資助房屋騰出原有單位,以及當局打擊濫用公屋見效。翻查資料,去年政府收回約12,500個公屋單位,較2019至2023年的平均值高約3,500個,但同時申請公屋的人數也減少,去年當局只錄得約14,200宗申請,是過去十年來第二低,較疫情前的2019年減少近33%。
房屋署數字顯示過去十年公屋輪候時間由2015年的3.7年,一度增至2021年的6年,近年才稍為回落,但去年平均輪候時間仍達5.3年,與政府「三年上樓」的長遠目標仍相去甚遠。何永賢表示30歲以下公屋申請者數目由最高峰期起下跌逾一半,認為這反映「越來越多青年對自己的期許更高、目標也更高」。
何永賢去年稱計分制「促使年輕人努力」
房屋署2015年起向以計分制申請公屋的「非長者一人申請者」實施配額,每年向他們分派最多10%或2,200個單位,按照現時計分機制,非長者一人申請者由「遞表」申請一刻,每一年可累積9分,並於45歲時加60分,而截至今年2月獲資格審查的非長者申請者需擁444分才能接受資格審查,意味即使申請人18歲便「入紙」申請公屋,也要到65歲方能按計分制獲派位,但這時申請人早已可透過為58歲或以上人士而設的「高齡人士優先配屋計劃」另外輪候公屋。
去年何永賢向立法會提交的數據顯示,2018至2023年間成功上樓的「非長者一人申請者」平均年齡為57歲,最年輕的亦介乎47歲至52歲,她當時表示這「可以促使年輕人把握年輕時光努力工作向上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