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社》報道指出,由於中美關係緊張,投資銀行近年來在中國的發展變得更加謹慎,包括裁員和縮減規模。甚至有消息稱,在最壞的情況下,投行考慮退出中國市場。
報道指對於那些試圖在67萬億美元的中國金融服務市場擴展業務的華爾街公司來說,五年前中國開放銀行體系後,華爾街銀行現在面臨雙重挑戰:中國經濟低迷抑制了交易流,而美國對中國投資的限制愈加嚴格。隨著特朗普上台後,兩國相繼加徵新關稅,緊張氣氛加劇,本來的「錢景」變得艱難重重。
【新聞有價 記者有格 立即訂閱:http://bit.ly/3wGQh7c】
報道指中國經濟如今前景疲弱,各大銀行不得不重新調整增長戰略。今天的低迷情況與幾年前的樂觀形成鮮明對比,當時摩根大通的行政總裁戴蒙曾表示公司全力進軍中國,而高盛集團則設想在最樂觀的情況下將員工人數增加一倍。
華爾街幾家大型銀行的領導人曾經對致力於中國市場的計劃胸有成竹,侃侃而談,如今他們變得更加沉默。對於他們中的許多人而言,戰略已經轉向暫時停下、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並避免錯誤或損害聲譽的風險。
報道引述消息稱,除非特朗普政府減輕對中國的壓力,否則在這種被動策略下,它們幾乎沒有前進的空間,且重大的變化不太可能出現。
在多數銀行的高級全球會議上,中國的話題幾乎已經從亞洲議程上消失,這足以說明情況發生了多大的變化。來自日本和印度市場的收入增長有助於緩解衝擊,儘管中國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刺激措施,但不少高層仍對中國前景的任何實質改善持懷疑態度。
退卻的跡象愈加明顯,尤其是在過去兩年。在經歷幾輪收縮後,全球最大的幾家銀行精簡隊伍,將中國的員工數量削減至當地監管機構要求的最低水平。包括貸款、交易和投資在內的對華綜合風險敞口已經下降了五分之一。在最近的一年,即2023年,這四家銀行的總利潤僅為3,370萬美元,而2020年則小幅虧損。
在截至2023年的五年間,高盛的證券部門在中國獲利4.9億元人民幣(約合6,700萬美元)。這與高盛去年報告的超過130億美元的全球淨利潤相比,僅佔微不足道的0.50%,神州的盈利與行政總裁David Solomon的2024年3,900萬美元薪資相當。
摩根大通同期的經紀業務利潤僅為2,600萬美元,而2024年的全球利潤接近570億美元。高盛在中國的員工人數已從2022年峰值減少了15%,交易撮合的急劇下降導致高盛在之前的兩年內進行裁員。目前的員工總數為400多人,比五年前增加了三分之一以上,但遠低於該行最樂觀的預測,即員工人數將增加一倍至600人。該行目前不再公佈其在中國的敞口數據。
報道續引述消息稱,瑞銀集團在中國內地的投資銀行業務員工數量自2019年以來已減少了一半,預計到2024年底將降至約50人。摩根大通在2023年進行了重大領導層調整,為本地註冊銀行任命了一位新總裁,為其資產管理實體任命了新的中國區CEO,並任命了兩名香港高層作為中國區聯席主管,這在該行的中國業務歷史上是一項前所未有的戰略重組。
彭博續指出,摩根大通甚至為最壞的情況做好了打算,準備在美國實施類似於針對俄羅斯的全面制裁的情況下退出中國。報道還提到,這包括從中國刪除或轉移關鍵客戶和公司數據的應急計劃。近年來,摩根大通的多位全球經理在內部會議上重申了對中國的擔憂。
摩根士丹利去年在中國內地和香港進行了多年來的最大規模裁員,並且在內地的擴張方面變得更加謹慎,預計盈利能力有限。隨着疫情後經濟復甦艱難,該行收斂了雄心,選擇不再建立在岸經紀業務,而是專注於更精簡的衍生品和期貨策略。該公司在香港處理大部分中國市場的經紀和諮詢業務。
花旗集團已經退出了其在岸消費財富業務,這是花旗縮減亞洲和歐洲消費者業務的一部分。知情人士在9月表示,該行在中國設立證券子公司面臨阻力,因為美國監管機構要求該行首先解決本地數據和風險問題。美國銀行則是唯一一家沒有在岸證券業務的華爾街巨頭,但它在香港繼續展開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