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管局於2018年成立數據實驗室,提供匿名化病人數據,支援學術機構的科研工作。實驗室至今已支援61個項目,當中包括現時已應用於臨床服務的識別髖關節骨折系統。醫管局總行政經理(醫療成效及科技管理)蕭詠詩指,現時不同臨床項目審批須時約60天,期望在今年第2季前可整合成為中央倫理委員會,精簡審查程序,以「一個申請、一個審批」縮減審批時間。
去年施政報告中,提及要提升本地臨床研究,並促進醫管局臨床及試驗工作。而醫管局近年亦推行不同措施,促進公營醫療機構研究人員及醫務專家,進行更多臨床研究及試驗。當中包括在位於九龍灣、2018成立的數據實驗室,讓大學科研團隊可在安全及受控環境下,進行數據研究項目。實驗室啟動以來,參與醫療數據探索工作坊、數據協作項目等,亦在2020年推出自助數據平台,提供匿名病人樣本數據。目前本地大學包括港大、中大及科大研究人員,均可以自助、遙距形式,隨機抽取約20萬名病人數據。
被問及病人私隱問題,醫管局高級系統經理李璧堅指,匿名化後的數據不會顯示可識別病身份的資料,而研究人員在讀取作研究時,有關的敏感資料已去除。他表示計劃已採用多年,相信行之有效,不擔心有資料外洩問題及病人私隱受侵犯。
另外,醫管局亦會擴展服務使用對象,日後可由科學園選出本地初創公司,以遙距連接數據實驗室。李璧堅表示,公司申請會由科技園處理,形容反應熱烈,暫時未有想法設立名額,惟因部分合約原因,未能透露太多細節。
實驗室至今支援61個項目,使用的研究員曾於國際期刊及會議上,發表逾18份研究報告。不過,被問及科研成果應用情況,醫管局目前只公開應用於臨床服務的「人工智能識別髖關節骨折」。系統準確度達96%,至去年12月已審視超過7.3萬張急症室X光片,有助醫生在X光片鍳別髖關節骨折。李璧堅解釋,由研發到應用須有不同協調過程,而目前已就數個完成項目與大學研究應用情況,並透露內容與心臟、長期病、肝臟病風險等有關。
醫管局亦展望在今年第二季前,整合成為中央研究倫理委員會,及設立「中央臨床研究及創新辦公室」,以精簡審查程序及支援臨床研究。蕭詠詩指,措施可惠及跨聯網研究,令人員可一站式,「一個申請、一個審批」,大大縮減審批時間。她表示,日後一些不涉病人試驗的審批,如藥物等,可採用「快審」方式,期望最短在30日內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