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電力有限公司近年在發電廠引進室內航拍機及爬行機械人,代替人手檢查廠內發電機組,及輔助設施等大型設備,如鍋爐及引水渠。以室內航拍機為例,每次可運行約10分鐘,約1至2天可完成檢測,減少人手檢測時須搭建金屬棚架的時間。發電工程總監吳祺安表示,使用機器可減少人手操作上的限制及時間,有效收集更多數據,以供工程人員參考。
【新聞有價 記者有格 立即訂閱:https://bit.ly/3wGQh7c】
據中電介紹,室內航拍機使用碳纖維製造的籠網式保護罩,方便及保護航拍機在管道內進行任務,減少可能發生觸時的撞擊力。航拍機亦使用了激光雷達及感應器作定位操作,即使室內接收不到GPS訊號,都可以穩定飛行。
發電工程總監吳祺安表示,鍋爐管道、引水渠等環境密閉,且狹窄陰暗,工作人員在人手操作上有一定限制。其中,按法例及供應商指示,鍋爐每14個月須進行一次中期檢查,及每26個月作一次大型檢查。以往工程人員在進入鍋爐檢查前,要先花上約10天時間,在約20層樓高的鍋爐內搭建棚架。而使用室內航拍機的話,則可以省卻前置工序,工作人員亦更能留意到管道內的死角位。發電工程部工程師黃頌恩指,團隊內的所有操作員都已獲民航處的「進階等級遙控駕駛員」證書,以確保他們能安全使用儀器。
而另一項在2021年引入應用的爬行機械人,主要負責檢查引水渠,確保渠道沒有淤泥及雜物阻塞。發電工程部高級工程師楊惠敏指,發電機組須利用大量海水進行冷卻,因此發電廠內有多條地下引水渠,以往工程人員須帶上約10公斤重的氧氣筒及呼吸器材進入引水渠檢查,且每半小時就須要回到地面更換氧氣筒,而爬行機械人則可利用較小的體積,及可360度旋轉的鏡頭,清楚拍攝引水渠的內部狀況。
吳祺安表示,中電在未來會考慮使用更多創科技術,突破現時的一些環境限制,以維持有效運作及收集更多數據供工程人員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