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又是祭祖嘅日子,不過今年可能有孝子賢孫上山搵唔到祖先嘅山墳,如果祖先山墳埋葬喺華富邨對面雞籠環(灣)東墳場,就要留意!
Channel C收到香港仔華富邨居民報料,話對面雞籠灣配水庫旁,原本有一大遍林木,裡面佈滿咗大大小小的山墳、石碑、金塔,但自從政府落實華富邨重建計劃,並在附近批出五幅土地用作安置後,工程於2020年展開,而這遍林木已圍成地盤進行挖掘,就有逾百金塔及石碑遭鏟走。
接着,該地盤就傳出靈異事件,指有地盤工人因為挖出多個金塔而撞鬼,記者早前就進入地盤後山,嘗試找找仍未移走的金塔和山墳,其間遇上工程人員,他透露工程開始以來,至少挖出過百金塔和石碑。而靈異事件亦並非傳聞,懷疑撞鬼的工人是一名「機手」,事發當日他才第一天上班,但工作其間挖出金塔,到放工後回家睡覺時,聽到有人唱大戲,翌日更生病了,嚇得立即辭職不敢再返工。
記者其後沿着山路直上,果然發現地盤中有些地點放置了一個個雪糕筒,據工程人員透露,雪糕筒是用作識別挖出金塔的位置,稍後待食環署人員到場,將有骸骨的金塔移走。同時,記者亦發現有金塔被挖爛,但裡面已沒有骸骨,相信這些金塔會被當作垃圾清理。
除了金塔,記者亦發現在挖泥機附近有塊完好的墓碑,碑上的字清晰可見,刻有先人的籍貫、名字、生終日期等,而該墓碑刻有「合墓」,相信是夫婦二人合葬,惟泥土下是否埋葬了兩位先人的棺木或金塔,而該墓墳最後何去何從,都不得而知。
到底該地盤何以被掘出這麼多墓碑和金塔呢?據香港史學會理事施志明博士指出,該處前身為雞籠環東墳場。在清代時期,該處人口漸多,發展成一個村莊,有人認為該灣形狀猶如一個雞籠,故稱之為雞籠環村,起初墳地用作安葬村民,但其後慢慢發展成有規劃的墳場。
根據記載,雞籠環墳場早於1874年前已有殮葬紀錄,由於當年香港遭受大颱風吹襲,造成不少人命傷亡,遇難者多達逾百人,當時的東華醫院將骸骨合葬到雞籠環墳場內,並稱為「遭風義塚」,而該場天災亦稱為「甲戌風災」。
其後香港爆發鼠疫及日佔時期,都有大批巿民不幸喪生,當年政府亦將死者安葬在雞籠環墳場,到1907年墳場更一度擴建,延伸至域多利道及薄扶林道一帶,而配水庫一帶作為雞籠環東墳場,於1923年更設有潮州墳場段。惟二戰後,政府要處理大量遺體,遂於新界和合石興建大型墳場,到1959年,雞籠環墳場正式停用,將墳墓遷往和合石,而墳地則改建華富邨公屋,而東墳場則漸漸荒廢。
近年,政府一直有計劃將樓齡54年的華富邨重建,到前年正式拍板並將分期進行清拆,而附近則批出5幅官地進行安置,當中亦包括雞籠環東墳場,惟在工程開展前,政府竟未有刊憲通知巿民,將先人的墳墓遷移,才發生地盤工人掘大量金塔和墓碑的事件。
早前記者聯同殯葬禮儀師鍾家樂、前南區區議員嚴駿豪,以及喜歡尋幽探秘的香港仔Alan,一起穿過叢林經後山深入墳地,發現仍有量先人的墓碑無人認領,當中有些被人用來鋪石路、石梯及護土牆。
其中有墓碑刻有「拜桌」,據殯葬禮儀師鍾家樂解釋,是後人在祭祀時用作擺放祭品,等同先人吃飯的飯桌意思,一般擺放三牲酒禮。而另一塊寫有「山界」的碑石,則是為陰宅「劃地」,意即圍起的山界都屬於該先人的土地,該其他人不要隨便進入。
鍾家樂坦言,每一塊碑石刻字都有其意思,其中一塊刻有「七姑娘之墓」的碑石,相信是埋葬了一位七歲的小女孩,他解釋,按傳統孩童以棺木落葬後,一般不會「起骨」,所以估計原本落葬的位置,可能仍有棺木在泥土下。
不過,由於民國時期,不少住在山上的居民生活窮困,可能就地取材,隨意拿走石碑來起屋,故墓碑和棺木可能已分隔兩處。倘近日工人掘出棺木,都無法識別棺木的身份,後人或會無法尋回先人的骸骨。
食環署發言人稱,去年9月和10月確有接獲地盤承辦商要求,將4個載有骸骨的金塔移走,送去沙嶺墳場安葬。不過根據《公眾衞生及巿政條例》,雞籠灣地盤不是公眾或公營墳場,所以當知道掘出了遺骸時,已經民政事務總署同意,在發現骸骨的地點貼出告示,通知會將金塔移走,但其後並無收到有金塔擁有人要認領和遷走金塔的要求。
而食環署設有無人認領遺體搜尋系統 (https://www.fehd.gov.hk/tc_chi/cc/info_udbss.html),市民可以找到過去10年無人認領遺體資料,包括逝者姓名、性別及卒時年齡等,並作出處理。如果有後人是在先人被安葬在公墓前想取回先人的骨灰或遺骸,亦可以向食環署申請(http://www.fehd.gov.hk/tc_chi/cc/land_2_body_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