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震,震醒不少熟睡香港人。天文台證實,尖沙嘴總部東北偏東約92公里的中國東南部近岸海床,在3月14日凌晨2時29分發生黎克特制4.1級地震。天氣師李鈺廷翻查資料,是次地震是1979年天文台設地震監測網以來,本港100公里內震級最強。截至早上8時,逾萬人報告感到數秒輕微震動,同樣是自1979年以來最多。震感烈度則為「修訂麥加利地震烈度表」XII(12)度中的第IV(4)度,即懸掛物件擺動,以及門、窗、碗碟發聲響,但不會影響建築結構。
內地地震後15分鐘通報 港遲多30分鐘
今次地震由於靠近廣東東部海岸,不少人關注會否影響當地多間沿海核電廠。天氣師李鈺廷翻查資料,今次震央100公里內,有4間營運或興建中的內地核電廠,分別為僅距震央約20公里、興建中的太平嶺核電站;距震央約50公里、營運中的大亞灣和嶺澳核電站;以及距震央約85公里、興建中的陸豐核電站。截至早上7時半,保安局未有通報任何核電廠有安全事故。由天文台監測的全港12處伽馬輻射量,在地震後未有明顯上升,亦未有超出正常水平,包括距離大亞灣核電站僅13公里的東平洲。
至於耗資1.5億公帑設立的「緊急警示系統」,繼日前傍晚突然首度發訊息,呼籲公眾不應前往伊院後,凌晨卻未有發出任何訊息,提示港人有感地震。不少人凌晨被地震震醒後,還以為只是大廈或自己的床震動。當他們在網上互通消息,方察覺可能是地震。內地地震台網中心在地震約15分鐘後就公佈地震分析,較香港天文台早約半小時;指廣東惠州市惠東縣對開海床,在凌晨2時28分48秒4.1級地震;震源深度25公里,屬淺層地震(少於70公里)。
歷來最多港人匯報 100km內最強震級
天氣師李鈺廷翻查數據,天文台早於1905年開始記錄有感地震,其後74年來紀錄過109次。自1979年天文台設立地震監測網以來,港人呈報過85次感到地震,平均每2年一次。天文台今次在尖沙嘴總部東北偏東約92公里錄得黎克特制4.1級地震,是設置監測網43年以來,香港100公里範圍內最強。
截至凌晨3時半,天文台收到逾9,000人報告地震,是歷來最多。對上一次最多港人報告的地震,是2013年2月22日早上11時34分發生。當時地震位於香港東北偏北180公里的廣東河源內陸,強度4.8級。雖然當時港人感受到的烈度只屬第三級,比今次弱一級,但由於接近中午,仍有逾5,000人報告。當年也是天文台首次接納市民網上報告地震,故數字較舊紀錄高出一截。
黎克特震級?麥加利烈度?教你點分
今次距尖沙嘴天文台總部92公里的海床地震,屬「黎克特制」4.1級;但若只計算本地錄得的震感,則屬「修訂麥加利地震烈度表」12度中的第4度。其實「震級」和「震動烈度」是截然不同的概念。震級是表達震源所釋放的能量值,通常以黎克特震級表達。至於烈度是指地震引致某處地殼運動的猛烈程度,以震動對個人、傢具、房屋、地質結構等影響來斷定。包括香港在內的很多地區,都採用修訂麥加利烈度表,來描述地震烈度。
本港對上一次同樣感受到第四烈度的地震,是2020年1月5日清晨6時55分發生。當時地震位於尖沙嘴天文台總部西南41公里、即珠海市香洲區對開的珠江口海床,強度3.4級;逾1,200名市民向天文台報告。
【天氣師李鈺廷提提你】